作為一個投資者,你是否常常為自己錯失投資機會或是投資失誤而懊悔不已?
然而,沉溺于過去的投資敗筆并捶胸頓足并不能對你未來的投資有所幫助,而且還可能在當你年老之后影響你的生理及心理健康!最近一期《科學》雜志上刊登了一篇有關研究人類衰老的論文,來自德國漢堡大學醫(y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采用了一種名為 “惡魔游戲”的試驗方法,并結合了功能性核磁共振對腦部進行掃描,從新的實驗中他們發(fā)現:在年老之后保持健康的關鍵之一是拋開那些對過往錯失機會的遺憾與懊悔之情。
筆者認為投基一開始就要結合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對投資收益預期目標進行合理規(guī)劃。理財師通常根據人們的理財需求把目標類型劃分為四類:偏退休型、偏當前享受型、偏購房型和偏子女型。例如偏當前享受型的投資者,更適合投資單一平衡型基金;偏購房型的投資者,購房本息支出占收入比較高,那么就可以根據實際風險承受能力選擇中短期看好的基金組合;而偏退休型和偏子女型的投資人則更適合中長期表現較好的基金組合。
確定好自己的投資理財定位之后,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選擇具體的基金投資標的了,這當中有幾點值得關注。首先,震蕩市之下,不同風格的基金可能會在一段時間之內各領風騷,比如今年來看,以投資藍籌股為主的基金就比以投資成長股為主的基金平均表現要好,那么如果自己的投資規(guī)劃是要投資中短期看好的基金的話,就需要考慮這一點。其次,對經濟增長的預期以及銀行利息調整等宏觀層面的因素也需要考慮,注重不同的基金風格來搭配,以適應政策推動的板塊輪動。最后,還要對該基金背后的公司基金投資團隊的操作穩(wěn)定性有所了解,基金經理堅持投資原則比不斷變化投資風格要穩(wěn)妥。
有了這樣的定位與擇基之后,應該能減少出現一些錯失的投資機會或投資失誤,不過要真是出現這樣的情況,也請為自己年老后的身心健康考慮考慮,總結經驗教訓繼續(xù)再戰(zhàn),過去的就過去吧。
(新聞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