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
正所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隨著個股期權交易被提上議事日程,越來越多的業(yè)內人士開始憧憬,這一全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究竟會對A股市場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本報記者獲悉,多家大型券商研究所已針對個股期權交易展開初步研究,從海外成熟資本市場的經驗來看,個股期權合約推出后,標的證券的交投通常會趨于活躍。如果A股市場推出的個股期權標的以大盤藍籌股為主,那么沉寂已久的“大藍籌”們,或許會因此煥發(fā)又一春。
事實上,滬深兩大證券交易所年初就有推出個股期權交易的計劃。
在5月上旬舉辦的“證券公司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討會”上,兩大交易所高層對個股期權交易都有所表態(tài)。上證所總經理張育軍稱,上證所要推動股票、債券、基金和衍生品四個市場同步發(fā)展,適時啟動ETF和個股期權模擬交易。深交所總經理宋麗萍則在同一場合表示,“上交所能做的,深交所也能做。”
業(yè)內人士指出,A股二級市場交投趨冷,是滬深交易所擬推個股期權交易的重要原因。
盡管監(jiān)管部門作出了諸多努力,反復提示藍籌股具有罕見投資價值,但市場主力資金對于藍籌股依然不感冒。以端午節(jié)前最后一個交易日為例,滬深兩市總市值排名居前的十只個股,換手率無一超過1%,總市值排名前兩位的中國石油與工商銀行,換手率僅0.01%。
從海外經驗來看,個股期權推出后,往往對正股的交易量有一定拉動作用。這是因為期權擁有雙向交易、日內回轉交易的特點,能夠吸引大量投機資金參與,隨之也帶來了較大的套利機會。
毫無疑問,機構是套利交易的主要參與力量,想要尋找期權套利機會,就必須配置正股,正股交易活躍度也因此提升。
業(yè)內人士指出,從監(jiān)管部門首批擬推出的期權合約的標的來看,50ETF、180ETF、工商銀行、中國石油均為大盤藍籌,以期權交易活躍藍籌股交易的意圖非常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券商目前尚不能自行設計個股期權。滬深交易所擬推出的個股期權是典型的“場內期權”,就是由交易所設計的標準化合約。此前A股市場曾經出現過權證,權證與期權很類似,但那是由投行自行設計的非標準化產品。
隨著金融衍生品數量的不斷增加,交易模式也越來越趨于多樣化。業(yè)內人士預計,未來可能出現個股期權與融資融券、股指期貨組合投資的情況,量化投資會逐漸成為主流。
(上海證券報)